案子接下来该怎么办呢?是继续挖罗大铁这条线,还是改变侦查方向?英邦犯了难。如果相信曲芊芊和罗大铁所说,就应该放弃罗大铁这条线,以免耽误更多的时间。
英邦知道徐志宪并不相信这些说法,徐探长认定罗大铁是凶手,认为罗大铁的说辞是推脱,是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。做刑侦做久了,见的罪犯多了,一般都对嫌疑人的辩解心存怀疑,这已经成了刑侦人员的职业病。这种职业病通常来说,是必要的职业素质,对一个警察来说是个好习惯。
如果在以往,英邦也会像徐志宪一样,不会相信罗大铁的供述,但这次他愿意相信曲芊芊。要说服徐探长,就要证明罗大铁不是凶手。要证明罗大铁不是凶手,最好的办法是找出真凶。
高士瞻一度为自己的得意之作而陶醉。准确地说,上官础的车祸是他挑唆罗大铁的结果,是他的局,是他的大作。他决定借罗大铁的手除掉上官础,这个想法在心里已经酝酿、筹划好久。自古以来最完美的杀人方式是借刀杀人,他因此自我得意过。
当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他特地赴省城,放下老师的身段去找罗大铁。一番深谈,彻底激起了罗大铁对上官础的屈辱与愤恨,煽动起他的报复之心,鼓动起他的英雄救美情结。此后,高士瞻回到家,忐忑不安地等着罗大铁的消息。
高士瞻不敢肯定,罗大铁被他挑起复仇之心后,有没有胆量杀掉上官础?他觉得自己能够看透罗大铁,认为他是一个没脑子却又自以为是的家伙,这么多年一直傻乎乎地惦念着曲芊芊。曲芊芊在他心中如女神一般不容亵渎,因此,高士瞻觉得自己的那番话一定会激起罗大铁心中的羞辱、不甘和激愤,让他头脑一热,愤而杀人。
高士瞻虽然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,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。杀人不是儿戏,被抓到要被枪毙的。况且,罗大铁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毛躁的小伙子了,这么多年的生活磨砺,会不会让他变聪明、变现实了呢?他内心中对曲芊芊的感情会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化呢?他还会为了一个女人去冒险吗?这些疑问每天都在高士瞻心里咀嚼和掂量很多次。
从省城回来以后,高士瞻每天多了一项必做的“工作”,即关注江城的新闻,查看有没有上官础出事的消息。为此,他特地在微信上关注了“江城新闻”的公众号,有时间会上去看看。
有一天他真看到了上官础遭遇车祸的消息,他本能地想到是罗大铁干的。这说明对罗大铁的刺激和挑唆起作用了,罗大铁真的对上官础动手了。遗憾的是上官础没死,他心里直骂罗大铁“笨蛋!”“蠢货!”“烂泥巴扶不上墙面!”。
等他冷静下来,细想想自己也不是全收获,最起码他的借刀杀人计划成功了。他鼓动罗大铁去杀上官础,而罗大铁真的去干了,对高士瞻来说,就是一种胜利,只是胜利的果实没有预想的那么完美而已。